编者按:2023年3月30日,掌上洛阳报道我校袁亚婷14个小时修复一件青花瓷!我校这位古陶瓷“整形高手”,拿下“国家级”大奖。报道原文及相关链接如下:
手术刀、电子秤、镊子、锉刀、砂纸、蜡片,还有盛着各种试剂的瓶瓶罐罐……30日,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从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赶回来的袁亚婷又一头钻进了实训室,拿起工具继续磨炼自己的修复技艺。在本次大赛中,她拿下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三等奖,今天,咱们一起见识下她的修复“绝活儿”。
袁亚婷在学校练习修复技艺
14个小时修复一件青花瓷,“卡点”完成比赛
“修复的文物随机抽签决定,我抽中一个清代的青花瓷盘,不由倒抽一口冷气。”30日,回忆起比赛的场景,袁亚婷语气中仍满是紧张:“咱们洛阳很少出土青花瓷,所以这类文物日常训练中接触得很少,心里怵得很!”
糯米胎、缠枝莲纹、珠明料、高圈足……比赛开始,袁亚婷一边仔细观察文物,一边迅速在大脑中思考修补方案。与她同台竞技的50名修复师,全部是各省选拔出来的“高手”,按照要求,他们需要在14个小时内修复好自己抽中的文物,并撰写提交相应的修复报告。
先对文物进行清理。袁亚婷介绍,清理时首选纯净水,如果纯净水清理效果不佳,再逐步使用含有化学成分的试剂,如酒精、稀释后的洗洁精、丙酮等。“特别是破损边缘,后期需要黏合、补缺,必须清洗到没有一丝污物,否则拼接后的缝隙会特别难看。”袁亚婷说,由于瓷盘污物较多,仅清理这一步,就耗费了她将近40分钟。
接下来,补缺、打磨、上色、补彩,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袁亚婷不敢有丝毫懈怠:“时间太紧,中间吃饭我只用了3分钟。”又快又准调出青花瓷的“青”,对袁亚婷也是挑战:“洛阳地区出土的汉唐文物大都颜色较重,相对来说,青花瓷的青色淡雅,各种颜料的配比不好拿捏。”
“修复陶瓷器就像解数学题,平时练得再多,‘公式’记得再熟,还是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套用经验。”袁亚婷庆幸自己临场发挥得不错,“卡点”提交了自己的修复成品。她回忆,比赛现场还有将近一半的选手没有完成修复。
比赛中的袁亚婷
身为非遗传承人,34岁考上大学再深造
除了是一名大三学生,袁亚婷还有另一个身份——孟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古玩修复技艺”的传承人。“我今年37岁,从19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文物修复。”袁亚婷说,时代在进步,传统的修复手艺也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于是,3年前,她考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回炉”再造。
“父亲是我的入门老师,但我觉得,我现在已经比他修得好多了。”袁亚婷不无自豪地说,自己是有些修复的天赋在身上的,“有些器型,别人怎么都看不出来,我就有这个‘眼力’去辨别;有些颜色,别人怎么都调不出来,我凭‘色感’就能调好。”
只有天赋吗?当然不是。袁亚婷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说,她是个特别勤奋的人。只要一有时间,袁亚婷就钻进实训室,琢磨器型,调试颜色。她还常常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没事儿就去博物馆转悠,把古陶瓷器的器型、花纹熟记于心。大家开玩笑说,她的大脑里有个古陶瓷存储器,哪怕看到一堆碎片,也能快速根据局部特征搜索出文物的原本模样。
临近毕业,袁亚婷被推荐到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保护修复中心实习。前不久,她在那里完成了一件唐代彩陶镇墓兽的修复。“拿到手的时候,它从中间断成了两截,腿和身子也断开了,兽角碎成了多段,还有一段兽角和翅膀缺失,问题可不少。”袁亚婷说,耗时将近一个月,她基本恢复了镇墓兽的原貌,“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
耐得住寂寞,她愿择一事终一生
在众多的文物中,袁亚婷尤其偏爱古陶瓷器。“它们器型优美流畅,色彩变化丰富,美得难以言说。”袁亚婷说,她愿意择一事终一生,帮它们找回曾经的光彩。
修复文物,最考验耐心和细心。袁亚婷说,她常常在强光灯下一坐就是一天,眼睛、颈椎都受到极大的挑战,“如果耐不住寂寞,是做不来这一行的,还好,我挺享受这份安静和专注”。
修复前与修复后
“文物修复技艺没有上限,我的学习之路还很长。”捧回大奖的袁亚婷,对文物修复更多了几分敬畏之心。在她看来,文物承载着历史和文明,修复失败的遗憾是不可逆的,只有秉持“修旧如旧”的严谨,始终心怀工匠精神,才能不辜负文物“穿越”千年与我们相遇的这份浪漫。
相关链接:http://m.lyrbs.com/n/1136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