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非遗中心 河南非遗:弘扬传统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豫剧联唱《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唱响第二届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展演

发布时间:2021-06-15 作者:浏览次数:0 分享至:

编者按:

6月15日洛阳市非遗中河南非遗刊发我校弘扬传统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豫剧联唱《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唱响第二届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展演。内容和链接如下:

弘扬传统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豫剧联唱《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唱响第二届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展演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展示黄河流域九省(区)多元、多样、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和有效利用,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 6月12日、13日,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渭南市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第二届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展演活动在陕西省渭南市举办。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送的,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演出的豫剧联唱《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参与了此次展演活动,取得较大反响,受到当地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黄河川流不息千万年,流淌着中华文明永续不绝的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伴河而生、绵延相传的人间烟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就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非遗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因其精神内涵、实践活力和时代价值,应为黄河流域的发展承担重要的当代使命。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此次活动非常重视,中心副主任陈彩珍亲自带队,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副教授、洛阳非遗会客厅发起人秦爱花老师带领学院21名师生,代表河南省应邀参加此次活动。演出现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气氛热烈。我省的戏曲演员们在渭南市大剧院精神抖擞、充满激情地表演了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经典唱段,精彩的表演得到了专家同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河南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中州雅韵,豫省清音,在中原大地上,有炊烟处,必有豫剧声。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曲种之一,唱腔高亢明亮,抑扬有度,极善于抒发人物内心世界,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又富于地方特色,特别受河南及周边各省人民的喜爱,2006年,豫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次代表河南省参加第二届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展演活动的演员们来自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年龄最小的小演员只有11岁,学习表演时间也只有三个月,在这次演出之前只演出过一场,没有演出经验”,带队老师秦爱花老师说。但是这些孩子们非常努力,在几天中只要有时间就反复排练。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孩子的头饰复杂、很重,再加上这个节目是最后一个,孩子上妆时间长了头痛的厉害,有个孩子在上场前痛的直掉眼泪。但是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不辱使命,将精美的豫剧艺术展现在九省(区)的专家同行和观众面前,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前身为洛阳文化艺术学校,始建于1974年,戏曲表演专业为学院的龙头专业、特色专业。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为学校“终身教授”,中国剧协副主席李树建为学校“特聘教授”,戏曲艺术学院“名誉院长”“首席专家”。学院开办40多年来,为专业文艺团体和社会输送了5000余名艺术人才,其中15人次获得中国戏剧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和“文华奖”,学院被誉为“培养豫剧艺术家的摇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能代表河南省参加第二届黄河流域九省(区)传统戏曲展演活动,对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与会师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在演出后的总结会上,与会师生纷纷表示,要珍惜这次演出的机会,学习互鉴,更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提高思想站位,立足戏曲表演,苦练基本功,争取早日成才,为传承和发扬优秀戏曲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hlqeH_k-OeDLje1GAsY10w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