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是我国稀有的民间曲艺,属河南四大曲种之一。由唐代的“说话”、宋代的“鼓儿词”“诸宫调”、元明清三代的坠子、大鼓书、琴书等发展而来,成型于清代中叶,被称为“活的文物”。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洛阳偃师一带为河洛大鼓的主要发源地。由洛阳琴书和流行于河南一带的大鼓书相互借鉴,融合而成。早期被人们称为“大鼓书”“鼓碰弦”“钢板书”。20世纪50年代初被文化届正式定名为河洛大鼓,民间俗称“说书”。2006年5月20日,河洛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50年,周恩来总理率领慰问团到朝鲜慰问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偃师县二代鼓书艺人张天培随团演出。周总理观看演出之后问张天培:“你演的叫什么曲种?”张回答:“这是我们河洛地区流行的地方曲艺——大鼓书。”周总理说:“那就叫河洛大鼓吧!”根据周总理的建议,在1951年洛阳专区召开的第一次曲艺工作会议上将此种曲艺形式正式命名为“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唱腔质朴流畅,清新明快,热情洒脱,便于叙事和抒情,它既能发挥音乐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又能表现出说唱音乐的叙事性。河洛大鼓艺人大多都是河洛一带的本土人,在演唱中融入了大量的,充满乡土气息的河洛方言,使听众感到亲切自然。河洛大鼓是河洛文化的载体,中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的骄傲。传承河洛大鼓文化,便是传承中原文化。是文化自觉也是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但随着农耕文化的消逝,现代化农业兴起,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 河洛大鼓失去了其传承的经济基础。加之中国文化的转型,从事传统艺术学习的人数大量锐减,河洛大鼓传承的非书面性与观众本位性,老艺人相继逝去导致传统艺术相关内容随之消逝。如今河洛大鼓的传承已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层,面临着文化遗产的濒临绝境,亟待解决。
而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是洛阳乃至河南地区豫文化教育与传承的先锋队与主力军。传承河洛大鼓,责无旁贷。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艺术门类齐全,在豫文化教育体系完整,连年来成绩斐然,成果突出。招收河洛大鼓方向大专生,尚属首创。也开启了河洛大鼓首次进入高校的先河。学院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博采百家,丰富教学,规范培养,使河洛大鼓真正成为正规的高层次学历教育。为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更实质、更持续、更稳定的阶段。
审核:潘华
撰稿: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