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发布时间:2018-02-09 作者:浏览次数:0 分享至: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熟悉马克思的物质观,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深刻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 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难 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方法及手段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那么,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得不回答的问题。这次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世界观的问题。揭示课题: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问题及哲学的形成

 

 

 

 

 

导入新课,约5分钟。

 

 

 

多媒体教学,约45分钟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争]:

一日“传统”论;二日“否定”论;三日“过时”论;四日“发展”论。

你赞成哪种观点?

3、哲学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维护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讲授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方法

及手段

列宁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概念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原来是从哲学物质观的演变来把握。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说明了其对物质的依赖性。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自然界是物质的)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 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中形成的物质关系。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人类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实践的三种基本特征和三种基本形式

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实践造成了自然界与人类认的分化与统一,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实践。

“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马克思

实践的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理论

梳理

 

 

 

 

 

 

 

 

 

讲授

 

 

 

 

 

 

 

 

 

 

 

 

多媒体教学,约40分钟。

 

 

 

 

 

举例

 

 

 

 

 

 

 

 

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思考。

图表

说明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