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会|3位文博界大咖支了哪些招?

发布时间:2017-03-06 作者:浏览次数:13 分享至:

博物馆一定要重视“互联网+”—
 

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委员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让整个文化传播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研发,已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例如,采取3D数字动画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形式,复原、再现历史文化场景、事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具有真实感的历史角色、情景等。博物馆需要充分利用文物资源优势,借助互联网,更好地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我建议,积极宣传推广“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首先,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可以促进博物馆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同时鼓励社会参与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其次,有助于培养既懂专业,又有创意、善管理、有视野的博物馆专业人才;最后,可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文化遗产资源合作利用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组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代表


        “我们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经常是一个礼拜,两天都是在路上,经常开到头开不到尾,现在体制为我们科研人员松了绑。”5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为体制机制改革点赞。
        现在世界文化遗产很热,因为一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项文化遗产、一项自然遗产,所以不仅在国际上,就是在国内竞争也很激烈。王巍建议,把与中华文明有关的一些名人,包括已经进入侯选名单的和没有进入名单的,“打包”捆绑成为中华早期文明关键组织来申报,“这样可以大大加快,否则一旦分开,十年不可能再申报。捆绑是一个特点,包括丝绸之路,大运河,我觉得这个还是有可能性的。”
        据了解,中国自198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迄今已有50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总数位居世界第二。

—“活化”库房里的经典作品—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委员
 


        经典文艺作品能反映民族品格和时代特征,刻载着艺术家的追求与探索历程。但是,经典在哪里?就美术领域而言,大量的经典贮存在美术馆、博物馆的库房里。要发挥经典的作用,首先要梳理,其次要“活化”。
        截至2016年底,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463家美术馆,馆藏总数达47万余件,其中中国美术馆馆藏达11万件。“活化”是指对馆藏作品由物质的静态保存到文化功能的动态发挥。通过研究分类、策划展示“让文物活起来”,让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和藏在“冷库”里的艺术品重见天日。
        我建议,各美术馆、博物馆之间加强交流,以策划主题性展览为引领,互通有无,整合资源,完整体现艺术的力量。同时为更好地惠及全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在老少边穷地区举办巡展。
        2016年,中国美术馆以“中国精神”为主题在墨西哥展示了大量的馆藏经典作品,一些作品还巡展到法国、波兰、新加坡等国。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为世界共享的普遍性。我们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的经典成为人类文化的共同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