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专业︱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了

发布时间:2016-06-25 作者:浏览次数:1 分享至:

我院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在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中首家和独家开办。学院办学实力雄厚,办学理念先进。学院秉持“实施八一工程,打造大国工匠”的办院方略,坚持为社会培养“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的职创精英和大国工匠型人才。目前,我院正在与故宫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洛阳市文物局等洽谈联合办学,在二里头遗址夏都博物馆等建立教学、实训、师傅带徒弟、定向培养、就业等合作关系,强化实践教学,力争把学院办到博物馆、办到文博市场、办到考古发掘的现场。

学院聘请了刘庆柱、马未都、徐湖平、余辉等一大批全国文物界专家、大师为名誉院长和兼职教授,鼎力支持教学。学院设立了大师工作室,与顶级文物界专家、教授、大师谋面,拜师学艺,并非痴人做梦。

洛阳又是十三朝古都,冠有“神都圣城”之名,拥有丰富的文物藏品,现有民营博物馆40多家,是全国开办私人博物馆最多的城市,在洛阳开办“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得天时秉地利!依托这些资源,未来几年,我院将为世界各地,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和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公司输送大量优质专业技能型人才。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将为有志于文博事业的莘莘学子营造成才的熔炉,搭建腾飞的航空母舰,为您梦想的实现而助力!

深入了解 避免迷茫

专业培养目标——掌握一般历史学、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文物修复与保护技术。

专业就业前景——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博物馆、文物与艺术品经营、陈列展览等单位;考古、文物、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等部门;从事管理、研究、经营、修复、鉴赏或教学工作;专业文物修复与保护、考古发掘公司。

国内文物现状不容乐观

文保单位:现有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超过12万处。

藏品数量:2014年末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的总数为4063.58万件。

待修状况:以上两类,半数以上等待修复。

从业人员:全国文物工作从业人员13万人,其中馆藏文物修复人员仅2000多人,人才缺口巨大。

古籍现状:现存古籍3000余万册,超过1000万册残破严重,亟待修复。

古籍修复人才:只有100余人,按照每人每年修复100册,需耗时1000年。古籍修复队伍严重老化,青黄不接,古老的技艺面临失传境地。

文物、文博机构人才需求现状:现有人才专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从事历史文物研究、文物保管、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物修复等博物馆界传统相关专业,懂得开发经营的凤毛麟角。市场经济下,文博系统缺乏的不仅是人才的数量,在人才的构成上也需要进一步补充经营开发人才。

截止2013年底,民办博物馆增加到811家。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了4510家,共有各类文博机构5728所 。追求数量与提高质量并举,发展、完善具有专题特色和自身优势的博物馆,是今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方向,这为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国家重视文保人才的培养

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文化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 》(高教厅函【2003】20号)。2015年修订的《国家职业大典》已经把“文物修复师”首次列入大典,进入国家职业序列。2015年9月18日,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暨文物保护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2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传承文化根脉凝聚民族精神。会议认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道德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要加大政策支持。保障文物保护经费投入,探索设立文物保护保险产品。鼓励民间文物合法收藏,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针对彩塑壁画、纸质文物、纺织品等保护实施一批重点科技示范工程;要大力培养文博、文物保护修复等人才。用广博的文物资源滋养人文根脉、丰富群众精神家园。

当下正兴文物热 技能人才受热捧

《马末都说收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文物、文博题材的节目、影像片在网络和荧屏热播。
根据网络分析资料,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年1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反响寥寥。但意外的是,一个多月后该片在90后、00后聚集的著名弹幕视频Bilibili站刷刷走红。

截止到2016年3月29日,这部三集记录片在Bilibili网站获得了90万的点击量,近8万的收藏量,近5万的弹幕评论量和约3千条评论留言。

该剧在豆瓣的评分达到5颗星9.4分,有10948名豆瓣用户评分,共发表4907条短评和60条长评,比获得9.2分的《琅琊榜》、9.0分的《纸牌屋》、8.3分的《太阳的后裔》还要高。

微博方面,累计文章87195篇。微信方面,累计2136篇。走红的原因何在?

这两年,文化的引领作用越来越被广泛地认可,精神食粮的缺失使人见“文”起敬。粗制滥造的物品,浮躁的作风,让国民对很久不被提及的“工匠精神”这个本不该陌生的词语肃然起敬。《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实时播出,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唤回了国民对中国匠人的崇敬和对中国手工的自信,使大家直观、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激情。联想起中国制造2025的梦想,使更多人认识到,下一个被认可的职业就是真正的技能工作者,滥竽充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论文物医生的重要性

想必大家最近一定是被《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里的各路修复大神们所感动和吸引。故宫里妙手回春的文物医生,就如同魔法师,通过他们的双手让文物重新幻彩生辉。要知道,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细致而且耗时的工做,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一点马虎。文物也有生命,手术不允许失败,否则一段历史也许就此消亡。

文物医生不仅要具有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知识,还需要有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
正是因为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一旦接触她、爱上她,您就会爱不释手,并受益终生!

由此可见,文物修复人才显露才华的春天已经到来!文博业正在翘首企盼和呼唤“懂技术、会修复”的能工巧匠,文物修复的大国工匠即将诞生!“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已经可见成为就业前景极好的“香饽饽”。


上一篇:下一篇: